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梦到古代科考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梦见古代科举考试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古代“五子登科”中“五子”是指窦禹钧的五个儿子。
分别是:
1、窦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
2、窦俨: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
3、窦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
4、窦偁: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
5、窦僖: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五子登科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其他时代的“五子登科”:
1、旧官僚的“五子登科”:说话卖关子,开会摆架子,玩乐有点子,做事没法子,每天混日子。
2、留学生的“五子登科”:戴博士的帽子,开名牌的车子,挣花花的银子,买豪华的房子,生大胖的儿子。
3、基督徒的“五子登科”:温和善良的君子,奋勇向前的卒子,择善固执的傻子,认真勤奋的尖子,悔改回头的浪子。
4、时下新版: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车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子登科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早年
蒲松龄的一生较少到外地旅游,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
崐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
特别是后面两句崐,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崐的情景。
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崐的日常饮食习俗。
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崐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
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
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跟我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跟前保持性的魅力。
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
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
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
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
“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
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
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
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
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
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
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
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
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
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
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
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
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
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
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
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
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
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
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
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
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
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举路漫漫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
这是为什么?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科举考试之苦。
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政施闰章。
施闰章是个大诗人,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闰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
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的。
科举考试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
既然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你就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蒲松龄怎么写的呢,他用文言文,我们用白话文把它说出来。
蒲松龄说:“我曾经观察过那些追逐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小人追求蝇头小利。
至于那些本身并不富贵、但是经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贵人家门前的,也大有人在。
而对功名不感兴趣的,只有那些深闺的女子,她们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个懒觉,不去追名逐利”。
蒲松龄的描写非常生动,像是一篇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
接下来,蒲松龄走得更远,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跟踪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写,也有人物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像小说。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考官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拿起笔来就写批语,说蒲松龄的文章“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接着又写了八个字的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观书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运笔如风”,就是写起文章来轻松愉快,非常流畅。
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
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蒲松龄名气很大。
他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举人了。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
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
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
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
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
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
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
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
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
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
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
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
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
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
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
蒲松龄参加乡试,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
这样一来,蒲松龄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都考。
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
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
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坏了坏了,越幅了。
“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
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
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
我们现在看,简直太可笑了,文章写得好,隔了一页,就要取消资格!
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吓呆了。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
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成为贡生。
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
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
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
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
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县有没有空出名额来。
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
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
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
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
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
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
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其一生写聊斋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
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
《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蒲松龄为什么总考不上?这和他一直在艰苦地写《聊斋志异》有关系。
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
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
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
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
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
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
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
我们现在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
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
《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
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
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
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
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贤惠到什么程度呢?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
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
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
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
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大家就要问了,那他为什么能够写这么多这么优美的爱情故事?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推测过。
我也推测过,我是这样推测的:蒲松龄白天教完了学生,晚上自己坐在那个荒凉的书斋里,外面是月色朦胧,树叶在那儿哗啦哗啦响,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那个时候狐狸很多。
这时候蒲松龄就很容易产生幻想了。
他就想像有一个书生,就和他一样,是一个很穷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华,情感很丰富的书生,坐在一个荒斋里面,这个时候有个美女推门而入。
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我和你一块写诗、填词,我跟你下围棋,我安慰你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你需要功名吗?我帮助你金榜题名。
你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我给你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这个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这个书生的金钱,甚至还倒过来给你钱。
在蒲松龄生活的那个社会,男女结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个什么都不要的,对男人无条件奉献的女人有吗?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
她是从天上下来的,她是从海底出来的,她是从深山洞府过来的,她甚至是阴曹地府出来的;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她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是书本里的。
书生不是在那儿看书吗?从书架上搬下一本《汉书》摆在这儿,翻开第八卷,里边夹着一个小美人,纱帛剪的,背后写了四个小字,“天上织女”。
突然,这个纱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飘然而下,来给书生当妻子,长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书生自我介绍,我叫颜如玉,《汉书》出来的颜如玉,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聊斋志异》里面这些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穷秀才蒲松龄的白日梦。
他做这种梦,就是表达那种一厢情愿的男性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
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
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他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
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
历史是公正的。
讲演者马瑞芳小传
山东青州人。
1942年5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人大常委。
主要著作:“新儒林系列”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天眼》等;散文随笔集《学海见闻录》、《假如我很有钱》、《野狐禅》等;学术专著《蒲松龄评传》、《聊斋志异创作论》、《幽冥人生》、《马瑞芳讲聊斋》等。
有可能是你最近学习压力太大了,总感觉自己考不好,连自己最强的一科都考砸了,梦就是梦,不要理会,不过你最好认真复习,要不就会在考试中翻车。
看到这题目,唐代一个叫卢文焕的状元估计要笑了,还是醉眼朦胧的笑:多大官?老子酒都喝不起,你来说说,做了状元能当多大的官。
是的,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能当大官,也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有大好前程。
虽说,状元能当大官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但还是有很多寂寂无名,一生踌躇不得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状元郎,看看成为状元要经历什么,成了状元郎,会做哪些工作,历史中的出名状元和奇葩状元都有哪些。
1、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成为状元太难了,整个中国历史,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时期的孙伏伽,中状元在622年,最后一位状元,叫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
在整个1282年间,中国各大一统王朝,出现了508位文状元,加上辽、金、西夏、太平天国、大西国、五代十国合计有148位文状元,总计656位文状元。
这656位,分摊到1282年里,两年左右一个。
看着这概率,要比如今买彩票中500万难太多了。
那个年代,如果想成为一个状元,你得历经重重考验。
1、秀才
这是第一关,你老爹想让你当状元,第一就是要培养你从小读书。
于是,学习不好的一批刷了下来,穷的上不起学的一批也刷了下来,朱元璋那样的只能放牛。
你如果学习尚可,家里也能供得起你上学,你要继续学习,就得过了第一考验:参加童试。
这是读书人的第一大考,要三年二考,经过三道关:
县试、府试、院试
三道关,过了前两关,就叫童生,第三关也过了,你就有了正式的名号:秀才。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头疼,妈呀,考个秀才也这么难吗?
当然,当了秀才,就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官府有优待,不上税,见了县官老爷不下跪,乡里、村里有红白喜事,写个对联,记个账,相当重视呢。
秀才不是官,但对秀才的尊重,那是不小的,说白了,这就是在乡村的知识分子。
就为了这么一个秀才的名号,有些人,胡子都熬白了,都还考不上。
甚至有爷爷和孙子一块考秀才,父亲和儿子一起考秀才的奇事。
当你成为秀才后,就有了考取举人当官的资格了。
这时候,如果你已经成人了,家里父母不让你干活,家里兄弟们让着你,家里老婆小鸟依人,红袖添香,一切看起来很幸福。
但是,此刻的你心不会太轻松,因为大家的意思很明白,继续加油,考个官老爷出来。
2、举人
如果你有幸成了秀才,伙计,你往后余生,就要奔波在考举人的路上了,因为谁也不会甘心当个“半成品”,你甘心,家里人也不愿意。
考举人的试,叫做“乡试”,你铆足了劲,恨不得一次就考下来。
兄弟,不要着急,搞不好,你会栽跟头的,君不见,有多少人倒在乡试的道路上。
那个范进,中了个举人,都疯了。
你要冷静,你要合力安排,你要调整好情绪,一旦获得举人,那会让你的生活彻底改变,从此,你可以当官了。
可是,这“乡试”三年一次,你一次考不中,就要等三年,二次考不中,就地等六年。
考中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太熬人了,但你别无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要挤破头也得过河。
不过,“中举”只是秀才们美好的愿望罢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名落孙山,因为它比童试难太多了。
如果有幸,你杀将出来,成了举人,那么,到处都有人叫你老爷,乡里的人都是低着头和你说话,老爷子和兄弟们成天在外,有的牛可吹。
而老婆的危机感来了,因为你有工资了,还不上税,你可以养活一家人了,说不上还会纳妾。
不过,举人的工资和正式官员比,还是少了不少。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中了举一定可以当上官,不是一定,而是可能。
如果你有认识的官员赏识你,那么可以当官。
如果你家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你也可以当上官。
或者,你所在区域从举人中招公务员,你也可以前去。
举人一般能做个八九品官员。
清朝重臣左宗棠,一生就卡在举人这里,始终没敲开进士的大门。
如果不是确实有才,而且有贵人提携,他是上不去的。
3、进士和状元
好了,举人你也当上了,接下来,可以做最后的一搏了,参加“会试”。
这是国家级别的考试,一年录取三百多,只要考中,恭喜你,你就是贡士了。
有人说,贡士就是进士吗?不是,他们之间差一次“殿试”。
当你成为了贡士之后,你的人生就稳当了,就等殿试了。
殿试,按原则讲,是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考试的,那是为自己挑选终极人才啊!
但是,实际又不一样,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也就是说,皇帝老大做个选择题,随便选个考题,就可以开始了!
殿试过后,就要排出名次了。
一般来说,北宋之后,参加殿试的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
但是,这个殿试的成绩并不会决定是不是状元,因为要过皇帝这一关。
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是皇帝指定的,也许,皇帝按照大臣报上来的成绩认可前三名;也许,皇帝看谁长得顺眼,就点谁;也许,皇帝仅仅是看那个进士的名字好,就点了状元。
例如,朱元璋,曾经做梦梦到一个姓丁的当了状元,醒来后,就挑了一个姓丁的做了状元。
乾隆皇帝,就因为一个人叫“胡长龄”,感觉寓意很好,就点了状元。
总之,一个人要成为状元,无不经历重重险阻。
就像历史中的很多名人,才华没得说,但离状元的距离还很远,甚至进士都不是。
像李白、杜甫等,就没有达到学业的最高端,左宗棠这样的人,连进士都不是,这到哪说理去?
当了状元,就一定能当大官吗?
不一定,状元当中的水货多了去了,平庸的人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写起八股文头头是道,做起官来缺点多多。
当你成为状元后,吏部官员马上行动了,开始安排工作,或者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总之,就是成为了京官。
状元刚开始的时候,被封的这些官,一般是从六品,也有七品,官职并不高,但所在单位可是受人瞩目,常和大人物打交道。
初次封了官之后,再往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一是看能力如何,二是看人脉情况如何,三是看皇帝欣赏如何。
这三者会真正决定前程。
就拿唐朝来说,唐朝的148位状元中,能做到尚书和宰相级别的,也就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达不到顶级官位的。
至于其它大一统的王朝,状元能当高官的,也是数量有限。
从唐初开始,到清末,在656位状元中,能成为惊才绝艳之辈的,也就是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吕蒙正、文天祥、胡广、杨慎、翁同_、张謇等十几人而已。
不过,大多数状元虽然不能到达顶级官员,但二三品的状元,还是出现不少的。
这些状元中,论升职最快的,就是明朝的彭时,当了一年的七品官,然后发生土木堡事变,因为官员短缺,从7品一跃成为了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这是所有状元中升迁最快的。
升迁最快的,不代表位置最稳的,他很快就因不能胜任,从从一品降为了五品官员。
而夺门事变后,朱祁镇重新上位,凡是朱祁钰重用的统统降职或下课,而彭时因为被朱祁钰降过职务,因此,又被朱祁镇任命为兵部尚书。
人生真的是充满着大喜大悲啊,这过山车坐的,韩大叔心惊肉跳。
前面提到的那位落魄的唐朝状元郎卢文焕,就是因为长期官位低,然后醉心于杯中之物,最后连酒都喝不起。
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需要目标远大,柔韧性和坚持力比较好,做事比较会变通,人脉关系处理适当的人才,而状元中的一些,孤傲且迂腐,死认圣人之言,只会死搬硬套,实际干起事来一塌糊涂。
因此,状元郎们的发展,并不是个个高官得坐,并不是人人选筹帷幄,出色的只是一部分。
总之,当了状元,仅仅是拿到了一个进入高层的门票,但能不能进入内阁,或者当首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因此,状元的做官起点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但终点就是一品官员。
不过,也有终点是国主的,西夏有位姓李的状元,唯一的状元,后来当了西夏国主,这是个例。
其实,状元和现在的学生一样,不是你出身名校,就一定能有大出息;也并不是文化越高,贡献和成就越大。
3、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的状元们
历史当中,出现的状元们也是各有特色,下面我们盘点一二。
一、连中三元者
在历史大潮中,能够连中三元的,就是乡试得了第一的解元,会试得了第一的会元,殿试得了第一的状元,这样的人,出现了14个,几乎一百年才出一个。
连中三元者,唐朝有2位:张又新、崔元翰;宋朝比较多,有6位: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有1位:孟宋献,元朝有1位:王宗哲;明朝有两位:黄观、商辂,清朝有两位:钱檠、陈继昌。
二、当了驸马的状元
很多人电视和小说看得太多了,认为状元郎大多能成为驸马爷。
实际上,几百位状元郎中,娶了皇帝女儿,成为驸马的只有一位,他就是郑颢,它是大唐会昌二年成为了状元,当了七年官后,被宰相推荐给了唐宣宗,娶了万寿公主。
三、唯一的女状元
在大一统王朝里,没有出现女状元,而太平天国体制下,出了一位女状元,名叫傅善祥。
1853年,太平天国开启女子科考,傅姑娘考了个状元,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
只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此女子也不见了踪影,估计隐姓埋名,过起了新的生活。
四、武状元的情况,以及武状元成了宰相的那位
历史各个王朝中,主要是文状元,但武状元的选拔,也是有过不少次的,在历史上,武状元出现了185人。
武状元并不像文状元那样形成可持续的系统选拔,根据王朝不一样,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清朝的武状元比较多一点,其它朝代的武状元数量并不多,这反映了对武状元的重视还是不够。
武状元中最为出色的无疑是郭子仪,他因为武状元而入仕途,后立下无数功勋,最后官至宰相。
这是唯一一位,武状元成为宰相的例子。
五、第一位状元,和最后一位状元
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孙伏伽。
此人在622年考取了状元,参与了后期的玄武门之变,大腿抱得很准。
后来官运恒通,担任了户部侍郎,拜大理寺卿,出任陕州刺史等,看得出来,这状元郎最后成为了一方大吏,做得不错,在公元658年去世。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清朝的刘春霖,他是1904年的状元郎,他当了状元后不久,就被送到了日本公派学习,三年后返回,担任过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又过了四年,清朝倒了,刘状元成了袁世凯政府的官员,后来长期在北洋政府任职,担任过北洋政府直隶省的教育厅厅长,徐世昌很欣赏他。
在徐世昌的提携下,两次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因而名声响彻华夏。
刘状元是个书法高手,而且也有强烈的爱国情节,当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邀请他担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职务,都被他拒绝了。
1944年,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去世,从此,华夏再无状元郎。
回到开头,状元能当多大的官呢?
初入仕途,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后面的发展看自己的造化了,也许是官居一品,也许官居二三品,还也许是常年四五品,更也许一直是从六品左右。
能当多大的官,不是“状元”这个称号决定的,而是有他的能力和发展决定的,或许还有几丝的运气在里面。
关于梦到古代科考,梦见古代科举考试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